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20的博文

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

 人类进行实践的目的是生,生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活下去,另一个是活的更好。其它所有的真假对错、美丑香臭以及是非有无都是以生为标准进行判定的。 一个人进行实践,到底谁受益呢? 受益对象由人类的一种情感来界定,一个人深深热爱和眷恋的人和事物就是这个人实践的受益对象。 受益对象必须符合一个条件,即存在性。一个人不可能热爱和眷恋一个不存在的人或事物。 人类存在于宇宙中,从时间大尺度上说,人类实践成功与否的判定取决于人类是否能存在下去,以及是否存在得更好。 若想实现人类整体的生,现代人类不应该把实践的受益对象只限定为活着的人,现代人类的实践的受益对象还应该包含未来的人类。可因为人类实践的受益对象必须是存在的,而未来人类还不存在,现代的人类无法爱他们,因此未来的人类就无法成为现代人类实践的受益对象。 这其实就是现代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也是现代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这是古人对一些极恶之人的描述,可现在似乎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以现在的消费速度,再过百年,大部分矿产资源都将消耗殆尽。石油、铜铁铝镍等等。到时候地球就会成为资源枯竭型星球。 我们需要资源,难道未来的人类就不需要这些资源了吗? 现代人类需要做出改变。 一方面要适当减少人口,当人口太多时,每个人为了个体的生就会忽略整体的生,这将导致人类的衰败。 另一方面要强化资源审核制度。我们要建立以低资源消耗为基础的自由贸易体系。 比如灯泡,百年前刚开始生产的时候很容易就造出可以使用几十年的灯泡。可这对企业发展不利,于是后来研发的重点就变成如何才能使灯泡的寿命不能太短,但也不能太长。资源审核制度需要保证使用寿命很长的商品成为市场竞争的胜利者。 很多国家为了GDP的提高而大量建房,结果建成房子远远超过国民的需求。这不仅造成建筑材料的大量浪费,而且冬季取暖也会消耗大量的煤炭和电力。资源审核制度需要保证这样的事情不能再发生。 金光年

Protons, Atoms, and Forces

Published on Sina Blog on December 12, 2020 Protons, Atoms, and Forces From the time of Democritus until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believed that the world is composed of an indivisible particle. They use atom to name this kind of particle, a means no, and tom means division, which together means indivisible. Active resonance theory inherits this view. The active resonance theory holds that protons are what ancient thinkers called atoms, but what is now called an atom is actually a collection of protons with specific properties formed by one or many protons gathered together. A molecule is a collection of atoms with specific properties.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ton is similar to the basketball we play. It is produced in the center of the galaxy. It is formed by the inward collapse of a large piece of aether matter when it vibrates violentl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proton is very similar to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pherical lightning. Most of t

生德仁美 神之光辉

生德仁美 神之光辉  于2020年10月24日首发于新浪博客 一个人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可他对此却完全不知晓,这是世间最可悲的事情。 对于1+1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1+1等于2。其实1+1可以等于3, 也可以等于5, 1+1还可以等于桥梁,小鸟。1+1的答案有无数多个,但我们人类选择了1+1等于2。 我们做这样的选择其实遵循了一个原则,即生的原则。如果我们现在选择1+1等于3,世界绝大多数机械会停止运转,人类会以极快的速度退回到原始状态。人类只有在纠正了这个错误后才有资格重新发展。 生的原则是一切判断的基础。对错、善恶、有无、香臭、美丑等等都源于这个原则。比如你闻到了一缕幽香,当你发现周围的人都已经死亡,而你也经过九死一生才被抢救过来,当你下次再闻到这种幽香时,它已经不是香气了,它会立即在你心中掀起最强烈的恐惧感。 生包含两个含义,第一个是活着,第二个是活得更好。 生有三个近义词,它们是德仁美。 我们人类有很多种感觉,它们是视听嗅味、痛痒力触、温饥晕累、性恐时空等,我们如果经常参加体力劳动、体育锻炼和野外郊游等活动,这些感觉会得到很好的保持。 我们通过感官确定了某种存在,比如说一支笔,对于这种简单的存在,我们一般不把它上升到生德仁美的层次去认识,我们只是把它按有用没用来形成概念即可。 对于像人群、国家、自然这些非常复杂的存在,如果想要认识它们,我们个体需要遵循一些方法。 认识复杂的存在,我们首先解决的是这个存在让谁活着,让谁活得更好,并以此来形成概念。 这里的“谁”代表着范围。即我、我们、芸芸众生。 每个人对存在做判断时,首先都是把谁规范为自己。即让我活,让我活得更好。这种规范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必定导致群体无法活和活得更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宗教应运而生。比如中国的儒教和西方的基督教,它们通过强力推广仁和爱而把我变成我们,即让我们活,让我们活得更好。 当人群中仁爱的思想比较盛行时,我们往往会觉得这群人有生德仁美的品格。 但让我们活和让我们活得更好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进入到二十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快速增长,遵循让我们活和让我们活得更好的原则,必定导致除了人类的芸芸众生快速衰退,而其它的芸芸众生消退了,人类其实也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基础。 自然在无数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浸润在宏大的生的智慧当中,而自然本身就是宏大的生的智慧的一部分。这种智慧创造了芸芸众生并使之活得

恐怖平衡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三十年河东”, 当中有地球三十年自然灾害频发期原因的介绍。中国其实对自然灾害频发期非常敏感,近七八次频发期,中国都经历了极大的波折。这些年份是1840、1870(长江千年大水)、1900、1930、1960、1990、2020。 除了2020,为什么世界其它的很多国家在之前的时间点上并没有很多大事发生呢? 原因是中国是第一个进入恐怖平衡的国家。这里所说的恐怖平衡是指人口的增长总是会达到粮食产出刚好够用的程度。 自然灾害频发期具有周期性,这说明正常的年份占绝大多数,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份占极少数。一个国家的人口在正常的年份达到了恐怖平衡阶段,当自然灾害频发期来了之后,粮食等各种资源供应不足,于是危机就发生了。 我们的世界在二战之后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和平发展阶段,世界人口也由二十多亿暴增到七十多亿。 目前人类都在感受着这个不同寻常的2020。现在可以说人类从整体上已经进入到恐怖平衡阶段,如果人口继续不断增长,那么自然灾害频发期在世界各国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人类将要如何解决恐怖平衡的问题呢?我认为很多国家需要尽量减少人口的数量。 我们人类进行实践,对实践结果判定的标准其实不是人口增长了多少。标准应该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否更加可以保证长久的存在。 不论从个体出发还是国家出发,所有的实践行为都应该围绕着“生”这个主题。这里的生是存在的意思。它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存在下去,一个是更好地存在。通俗来说就是活下去,活的好。 就人类而言,只有保证一定的人口数量,科技等方面才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可人口过多而达到恐怖平衡,人类有可能会发生各种危机而导致社会的倒退。 另外人类要保持长久的存在,人类需要和芸芸众生一起携手向前。人类从古而来的智慧,其实就是包含人类在内的芸芸众生更好的“生”的智慧。除去了“生”这个中心,智慧其实也就不是智慧了。 目前人类社会充分发展了关于个体群体和国家的“生”的聪明,而远古而来的关于“芸芸众生”“生”的智慧却被抛在一旁,所以人类才有了如此多的危机。 上面所说的土木会合于银河中心的状况其实是比较小的自然灾害。其它还有很多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害,比如陨石撞击、冰期来临以及其它未知的灾害。我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远离上述的恐怖平衡状态,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减少人口数量。 人类应该首先尽力把人口数量恢复

微生物的重要作用

图片
上图是地球气温和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关系图。我认为这张图清晰地表明了地球的气温严格地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减而增减。具体描述如下: 1 阳光、水、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 2 阳光和水供应相对充足并稳定,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极其稀少,因此二氧化碳就成为了制约植物生长的瓶颈。 3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地球上的植被会变厚,而且植被面积会扩大。 4植被可以储蓄太阳能,方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光合作用储能;另一个是物理储能,比如茂密的森林可以比沙漠储蓄更多的太阳能。随着植被的发展,地球气温会升高。 5植物死亡后,当中的一部分碳会被微生物分解,还有一部分会被埋入地下而被永久固化。 6间冰期内,大气中二氧化碳会因为固化而逐渐减少,因此植被逐渐衰退,这导致植被储能能力降低,因此地球会进入冰期。 7冰期内,二氧化碳固化量较少,而由火山爆发、宇宙空间补充或经其它途径而来的碳会越积越多,到一定程度后,地球会因为植被的增长而重新进入间冰期。 今天我会就第五点做一个说明。 待续 金光年

Ice crystal-like structure of atomic nuclei

图片
The properties of atoms are not endowed by electrons  (jointly endowed by the nucleus and electrons outside the nucleus, added on May 15, 2022). Atoms contain only nuclei, and extranuclear electrons do not exist. The nucleus comprises only protons, and neutrons are no different from protons. The properties of an atom depend on the number of protons and how the protons are composed. The protons in the nucleus are not tightly packed together, and their structure is similar to ice crystals. The protons in the inner layer of the nucleus are evenly distributed and form a spherical shape. The outer protons are like the petals of an ice crystal. The following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nucleus that I am more confident about.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traces to follow, the specific structure is more challenging to determine when the number of protons is greater than 20 (the number of protons in neon). Hydrogen isotopes include protium, deuterium, and tritium. Protium has the simplest structure, wh

长寿的秘诀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健康长寿,其实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寿命成十倍百倍的增长是有可能的。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时间是什么。时间其实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既不是像牛顿所说的那样均匀流逝,也不是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随着观察者速度的变化而变化。莱布尼茨认为时间的本质是周围物体的位置延续性和性质延续性。 我们看到树上的一片树叶飘落了,看到盛开的鲜花枯萎了,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变化。看多了,我们就逐渐产生了时间的概念。 对时间快慢的感觉是大脑的一个机能。人在睡眠或处于植物人状态的时候,也就是说大脑和外在刺激相隔绝的时候,大脑会失去对时间快慢的感觉。正因为这个原因,人虽然经过一夜的睡眠,却感觉只过了一秒。  人要保持对时间的敏感度,唯一的方法是留意身边事物的变化。人保持对周围事物变化的敏感度的唯一途径是爱。你关爱一个事物,你就会不自觉地留意他。 爱决定了一个人实践受益对象的范围。 一个人做事情,谁是受益对象呢?判定受益对象范围的唯一方法是这个人爱的范围,一个人深深热爱和眷恋的人或事物就是这个人实践的受益对象。 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实践受益对象扩展到天下的芸芸众生,那么他的视野会获得极大的扩展,身边的虫叫鸟鸣、草木摇落都会在他的内心荡起波澜,到这种境界时,这个人的生命就会得到十倍百倍地增长。他甚至已经摆脱了生死的羁绊。 到了他闭上眼睛的那一天,他深感欣慰。他自己虽然离开了,但他深深热爱和眷恋的芸芸众生还在茁壮成长。 到了这时,他其实已经和天地融为了一体。 金光年

审判权是人民的决胜砝码

目前民主形式比较完善的国家都在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即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设置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使它们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在本质上这种制度是要保证人民而不是政府成为国家权力的主导因素。但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三权分立制度往往会使人民成为弱势一方而政府成为主导因素。 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因此它相对于人民是比较强势的。当国家处于危机的时候,政府的强势地位会更加明显。 人民选举产生立法机构和政府首脑,而政府在行驶职权时又处于强势地位,这使得双方的地位处于一种随时可以被打破的微妙平衡中。 三权分立制度当中的司法权的核心是审判权。人民想要在与政府的较量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并防范专制独裁者的出现,人民一定要把审判权紧紧抓在手中。司法权还包括执法权,但执法机构的资源经常会被政府部门调用。 各国如果想要实现真正的民主,人民审判团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不实行人民审判制度的国家很容易会变成专制独裁的国家。 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其实也只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民才是最具有审批能力的人群。 人民审判制度是实现民主的必由之路,但实行人民审判制度的国家也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因为它们面临着人民如何成为成熟国民的问题。 金光年

存在的定义

大脑坚信的不以大脑思维为转移的实在。 金光年

地球的节奏

图片
图片来自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features/CarbonCycle/page4.php 本图显示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同南极气温的对应关系 上图是地球南极大气温度和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在过去八十万年中的变化图,我们发现它们竟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性表明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上图说明了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大气温度为决定因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随着大气温度的升降而升降。第二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决定因素,大气的温度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降而升降。 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我坚持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是决定因素。但这同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无关,因为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太低。 地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决定着生物圈中植物的生长状况。每当二氧化碳含量增高时,地球上的植物就会变得更强壮更茂密。上面的两张图就显示了植物状况和二氧化碳含量之间的关系。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是氧碳氢,生物可以在空气和水中获得大量的氧和氢,但碳的来源却只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极低,在当前情况下,每一百万个空气分子中才有三四百个二氧化碳分子,这就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成为了制约生物发展的瓶颈。 植物种群状况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涨落而涨落。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高,植物种群会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可以征服沙漠,逼退冰山,而地球的温度也会随之增高。植物种群靠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这是一种直接存储太阳能的方法,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可以把大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储蓄的能量缓释出来,呼吸作用还可以在空气中释放水蒸气。森林特别是雨林本身具有蓄能的功能,阳光照射在森林上,同薄薄的沙漠沙面和冰川冰面不同,森林可以把光能反射进内部而储存起来,即几米至几十米高的森林地带从地下到地上具有整体蓄能功能,这些储蓄的能量会被缓释出来。森林中较高的水蒸气含量可以帮助保温,因为水蒸气是非常高效的温室气体。 第一张气温和二氧化碳含量关系图主要表现了在人类文明大规模出现之前的二者关系图。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煤和石油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大量排入大气,从这时起大气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之间的关系开始被打破。 首先二氧化碳升高,植被会更强壮更茂盛。这本会提高地球大气的气温。但过多的工农业以及住宅等用地,导致植被大面积减少。而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导致部分植被变得稀疏。

对于宇宙的来源问题,中国两个重要的古书《易经》和《道德经》有过说明。《易经 系词》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两本古书所持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宇宙源于“一”。可这个“一”是什么呢? “一”其实就是充满宇宙的媒介,即以太媒介。我们人类所有可以感知的存在,比如星系、星体、原子、光、声音、时间、空间等等,它们都是由这个“一”而来。 以太媒介充满着宇宙,它是不断运动的。有的地方比较安静,有的地方如同大风,有的地方会形成湍流。 由于熵增的原因,以太媒介的运动在不断加剧。不知过了多久,在一个以太湍流中,一个球状物体因为以太共振的原因而诞生了,它虽然转瞬即逝,但它标志着第一个有形的存在形成了。 不知过了多少万亿年,随着熵持续增加,那些有形的物质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终于,一个可以长时间存在的有形实体在以太湍流中出现了,它具有中空的结构,它就是我们所说的质子。 随着熵的继续增加,越来越多的质子诞生了,它们积聚在一起形成了恒星,恒星里的物质剧烈振动,这些振动通过以太媒介向外散发形成了球形的引力辐射区,这使恒星可以吸引辐射范围内的较小物体,于是恒星系就诞生了。恒星系联合在一起而形成了大星系。 在巨大星体的内部,单个质子由于剧烈运动和被挤压效果,逐渐聚合在一起而形成了多质子原子(核),这些各具性质的原子成为了组成世间万物的基石。 恒星系随着能量的耗散会不断衰老,恒星也在不断变大。变老变大的恒星大部分都会回到大星系的中心被分解,分解后的物质会重新形成质子,然后新生质子生成新的恒星。 在恒星系中,围绕着中心恒星公转的较小星体被称为行星,绕着行星运转的星体被称为卫星。体积较大的行星和卫星都具有中空的结构,它们具有内外两个表面。 不知过了多少亿年,在某些行星和卫星的表面逐渐诞生了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以进行内外物质交换,它们还可以繁衍后代。我们的宇宙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又不知过了多少亿年,生命形态变得越来越复杂。终于有一天,具有复杂思维能力的智能生命出现了。 智能生命通过感知周围物体的位置关系而产生了空间的概念。智能生命通过感知周围物体状态延续性和位置延续性而产生了时间的概念。 到了这时,当初的那个“一”就演化成了我们现在所能感知的宇宙万物。 金光年

间冰期

图片
图片来自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features/CarbonCycle/page4.php 本图显示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同南极气温的对应关系 目前地球正处于一个间冰期当中。对于间冰期形成的原因,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决定地球气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其实也是当今科学界的共识。因为通过对历史上气温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测定,科学界发现每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时候,大气温度就会随着升高。目前科学界认为二氧化碳会阻挡电磁波长波的扩散,由此会使热不容易从地球上散发出去,于是大气就会被加热。我认为二氧化碳含量和大气温度的关系应该是由另一个原因造成的。 一 地球生物是碳基生物,由于阳光和水的供应是非常充足的,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决定着地球生物圈的状况。抛开人类因素,只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提高,地球上的生物就会得到发展。 二 地球生物圈会对二氧化碳进行单向固化。我们长期观察一处草坪就会发现草坪下土层的厚度会逐年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很快。这些增加的土层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被固化的植物根茎叶。地表植物会大量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到很低时,不管阳光和水的供应有多充足,地表植物都会大面积减少。 三 地球生物圈对大气温度具有调节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能,然后通过呼吸作用缓释能量。生物圈中的生物会影响大气,使之朝着更有利于生物圈生物的方向改变,这个方向就是更温暖、更湿润,从温度上说,这个生物喜欢的地球平均温度是20摄氏度左右。当生物圈壮大时,它调节大气的能力就会增强。 综合上述三点,地球大气的温度随着生物圈生物的整体状况而涨落,而生物圈生物的整体状况随着二氧化碳含量而涨落。于是最终就表现在地球大气的温度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涨落而涨落。 由于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单向固化作用,地球的气候以冰期为主要特点。但二氧化碳会不断补充进地球大气。这些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火山爆发、地下碳酸盐缓释以及宇宙空间等,但补充量比较小。在漫长的冰期时,二氧化碳固化量较小,因而二氧化碳在土壤、冰川等处会进行长期的积淀,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地球就又会迎来一个间冰期。同冰期相比,间冰期是非常短暂的。我们人类就是在一个昙花一现的间冰期内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从二氧化碳的浓

火正

《左传 襄公九年》中有句话是“唐陶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 这里大火指的就是苍龙七宿之一心宿中的心宿二,颜色火红,古时称大火或大火星,因为商朝人特别崇拜大火星,因此大火星也被后世称为商星。 古代的正是个官职,火正就是管理火的官职。火正这个官员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火正的职责首先是对山火进行预测和预防,以及山火来了之后的危机处理;其次是对其它种类的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和预防,比如洪水和大风等。 从远古天文学和有源共振理论角度出发,大火星同地球上的山火有着直接的联系。我在研究中国远古天文学的过程中,发现大约在商晚期到周早期,中国远古天文学就已经开始衰败了。在三千多年以前上推至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中国远古天文学家关注的重点只有四个天体,它们就是银河中心(常被用大火星或者斗宿代替)、太阳、木星和土星。 屈原天问中的“十二焉分”,即黄道的十二个区域是怎么来分的?黄道的十二个区域就是来自木星约十二年公转周期。而黄道二十八星宿,即二十八个区域,就是来源于土星约二十九年的公转周期。 上述的四大天体中,大火星是不动的,因此它就具有了强烈的指标意义。每当太阳、木星和土星经过大火星时,天地都会上演大型的天象变化。这种天象变化在远古时代是很容易被分辨出来的。因为那时候人同自然结合的程度很紧密,那时的人其实不只是在以自身来感觉天地间的联动关系,他们其实还在从身边弱小的动植物的角度来观察天体位置和自然灾害的关系。 如果太阳木星和土星同时在大火星附近(日木线、日土线、银日线重合,地球经过三大能量线),那么在唐虞夏商时代,天地间的巨兆变化是非常具有震撼力的。 在唐虞夏商时代,山火是可以预测的。当时大型山火的出现需要几个条件,第一个是长期的干旱;第二个是处于炎热的盛夏,或者春秋两季特别热的时候;第三个是木星和土星一起或单独经过大火星(包括大火星的虚星)。当这三点都符合时,一个地区发生大型山火是大概率事件。当时设立火正这个职位的目的就是要以这三点来预测和预防山火的发生。 当中华进入晚商以后,山火的威胁开始大为减小。原因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地面植被被大幅破坏。因此即便满足上述三点要求,山火的发生

关于引力机制的说明

在日心说被接受之前,西方思想界关于宇宙的模型是这样的。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外围被层层类似水晶的球面包围,一层层如同洋葱一样。太阳、月亮以及五大行星和小星星被镶嵌在水晶球面上,然后它们随着水晶球面的转动而转动。 当哥白尼日心说被接受后,上述的天地水晶球理论便遇到了困难,因为如果太阳是中心,那么说明地球被镶嵌在一个水晶球上绕太阳运转,可是地球上的人类并没有发现这个水晶层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笛卡尔开始,科学界开始兵分两路来解释太阳系运行机制问题。一路是笛卡尔的以太引力学说。另一派是牛顿的常数理论学说。 以太理论学说认为引力是通过以太媒介传递的。笛卡尔和惠更斯等人提出和发展了以太漩涡学说。胡克和莱布尼茨等人承认引力是通过以太媒介传递的,但他们认为太阳发出了一种类似光线的辐射,行星和这种辐射发生了某种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引力。 牛顿的常数理论学说首先抛弃了可以被人理解的逻辑和机制,牛顿提出了常数的观点来进行精确计算。他希望先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引力计算问题,然后再逐渐解决引力机制问题。 十七世纪末形成的两大学派,在以后的几百年里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而物理学界两大学派对立的局面也一直没有被打破。 在解释太阳系运行机制方面,有源共振理论是基于胡克和莱布尼茨的引力理论。即首先接受引力是通过媒介传递的。然后接受太阳发出类似光线一样的辐射,并接受了行星和这种太阳辐射发生了相互作用。 有源共振理论认为原子内只有质子一种微观粒子。质子具有中空结构,聚集于太阳内部大量的质子会发生共振,即中空的质子膜会发生共振,从而太阳发出了频率极高的辐射。单位时间内太阳引力辐射能量为W,则辐射密度为W/4 πR^2.  这就是为什么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原因。 太阳发出的这种辐射同地球内部的质子发生相互作用,地球内部的中空质子膜受激而产生了共振,这种共振导致了太阳和地球之间引力的产生。 从能量分布上看,太阳和地球之间会有一个共振能量密集区。因为太阳发出的辐射是纵波,因此这个能量密集区不只存在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在太阳和地球连线向着延长线,它还会在一段距离内存在。 金光年

双体实践

于2012年11月18日首发于新浪博客 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我简称它们为双体实践。这两种实践方式是其它实践的基础。 我们生活在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中,这个世界包含有许许多多具体的存在,我称它们为对象。这些对象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概念,我们人类其实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把握来认识客观世界的。在本质上,我们所确信无疑的存在都是我们在头脑中把它们模拟出来的。人对这些存在模拟的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 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分很多种,体力劳动实践和体育锻炼实践属于最基本的实践。儿童的实践分类比较模糊,玩耍是他们主要的实践方式。玩耍中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也是处于了最基本的地位。 双体实践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们是同实物紧密相连的。我们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明白地感知到客观世界的存在的。在一开始时,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同一张白纸没太多区别。我们是在实践中逐渐认知客观对象的。比如大树、河流、茶杯、风、雨等等。我们只有对这些非常明了而简单的对象掌握好了,我们才能迈向对复杂对象的认知。 有人可能认为这些并不重要,人似乎天生就可以对这些实物对象掌握的很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所有的这些能力都是后天学来的。幼年、少年时代学得好了,就会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基础,学得不好,人一生都会困于一些简单的模拟错误而无法解脱。一个不会走道的人是无法飞奔的。 一个人长期脱离双体实践是非常危险的。这会导致客观世界的对象以幻象的方式呈现在他的大脑中。 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目前在中国处于中坚力量的人群绝大多数都是40、50、60、70后,在这些人人生的早期阶段,中国是非常重视双体教育的。这些人早年的双体实践经历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莫大的好处,这些人充足的双体实践经历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80后的人群已经逐渐走上了工作岗位,90后和00后的人群将来也会不断参加工作,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客观地评价,这些人知识有余,实践不足。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国家决策者逐渐轻视以致忽视双体实践。40到70后的这些人本来在人生的早年阶段就得到了很多双体实践的锻炼,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重视教育,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