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理论向常数物理学宣战的战斗檄文

2011年7月30日首发于新浪博客


以太理论向常数物理学宣战的战斗檄文


   这是科学和玄学之间的较量,是以太理论阵营和常数物理学(反以太理论)阵营之间的总决战。

以太阵营的英雄包括笛卡尔、惠更斯、虎克、莱布尼茨、法拉第、赫兹、麦克斯韦、尼古拉·特斯拉等。  常数物理学阵营的英雄包括牛顿、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等。

以太理论包括17世纪以太引力理论、19世纪以太电磁理论、有源共振理论等。在19世纪,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报、电灯、交流电远距离传输等等建立在以太理论上的伟大发明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它们还使人类科技在20世纪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如果以太理论是错的,这些为什么会发生?

常数物理学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量子物理等。


这是一场持续近400年的较量,它的结果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扭秤称出地球的万有引力定律、我变光速不变的相对论、以太不存在但却充满了上帝粒子的量子物理、宇宙之初比原子还小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十维时空解释引力的弦理论,等等。以太阵营的同盟者们,只有将这些伪科学赶走,科学才能重归正途。

我将下面这篇“物理学三大常数”作为以太理论向常数物理学宣战的战斗檄文。

物理学三大常数

万有引力常数、光速和普朗克常数被认为是物理学三大常数。当然还有其它的提法,但这些不影响讨论。 


记得20世纪上半叶,当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取代以太电磁理论的时候,有一位科学家无法理解新的理论,他气愤地说,我为什么不早5年死掉,却让我活着看到物理学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其实正如普朗克所说的那样,相对论者和量子物理学者并没有说服以太电磁论者,只是这些以太电磁论者无法抵御岁月的侵蚀,伴随着他们的离去,年轻一代选择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而已。


以太引力理论兴起于17世纪,从18世纪初开始衰落。以太电磁理论兴起于19世纪初,然后再度衰落于20世纪初期。在近代科学史上,以太理论和反以太理论每100年都会发生一次更替。现在是21世纪初了,从时间上算以太理论该回来了。除了以太理论有100年一回归的规律外,以太理论还伴有一个现象,那就是每当科学家和以太理论站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显得神采奕奕、精神十足。以太引力理论由笛卡尔提出,在经过惠更斯和莱布尼茨发展后,这个理论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莱布尼茨的科学和哲学学说,被20世纪的某些人认为洋溢着“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精神”。抛去不可救药不提,乐观主义倒是真的。用以太机制解释引力,用“单子论”构筑“一对多”的哲学基础,这位卓越的以太引力论者没有理由不乐观。


17世纪是天才的世纪,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惠更斯、虎克、莱布尼茨。这个世纪是令人嫉妒的世纪,这样的世纪今后也很难再出现了。牛顿是天才世纪的终结者,他的三大运动定律原版拷贝伽利略的理论,万有引力定律野蛮归纳开普勒第三定律。光的微粒说更是强行挤进光学领域。他对科学的主要贡献或许就是他和莱布尼茨共创的微积分,但以其对他人理论一贯的、露骨的、蛮横的拿来主义作风,我真得怀疑他在创立微积分当中的作用,毕竟是莱布尼茨早20年发表了微积分。


他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肩膀上的缘故。其实,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应该不是一个巨人。


非常抱歉,我真得无法记起18世纪的任何一位有影响的物理学家的名字。万有引力定律是天才的滑铁卢,任何相信万有引力定律的人,都是没有机会的。


好在19世纪物理学抛开引力机制,在电磁领域另辟蹊径,从而开拓了一片新天。这个世纪也是英才辈出的世纪,托马斯·杨、菲涅尔、法拉第、赫兹、麦克斯韦等等。以太电磁理论是如此的成功,科学界深信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普朗克的导师祖利甚至劝普朗克不要再在物理学上浪费时间,不会再有大发现了。科学界对于以太理论的强烈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再次表露无疑。


导致20世纪以太理论整体陷落的是天际漂浮着的两朵小乌云。开尔文提到的这两朵小乌云,被后来人无数次地提到。迈克尔逊-莫雷实验、黑体辐射、两朵乌云,然后兵分两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洛伦兹变换、相对论;黑体辐射、放射性、电子发现、质子发现、量子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支持者不断提到两朵乌云,不过是在向世人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它们的存在具有先天合法性,它们不是从石头里突然蹦出来的。


我在这里再次提到两朵乌云,我的目的不是宣扬以太理论具有先天合法性,以太理论的先天合法性,17世纪和19世纪的科学家已经完成了。我只是想和大家重温一下历史,在十九世纪末,漂浮在物理学天际的两朵云彩,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人类是在星体外表面进化成高等生物的,我们具有与生俱来的雄心壮志。19世纪末,人类已经将自己的目光投入到茫茫的宇宙宏观和渺渺的粒子微观领域。无论有多困难,我们都要征服这两个领域。其实并不是两朵乌云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而是当人类将视线投向宇宙宏观和粒子微观时,看到了两朵乌云。


四百年来的科学史,其实就是以太理论和反以太理论的斗争史。斗争的结果是科学理论分成两大派,即以太理论和反以太理论。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反以太理论目前统治着科学界,而以太理论处于伪科学的地位。反以太理论之所以能够荣登至尊,物理学三大常数居功至伟。


我并不怀疑以太理论在21世纪初的崛起,但第三次崛起的以太理论很可能还会被反以太理论击败,因为以太理论的支持者太老实。而反以太阵营从牛顿开始算起,可以说为了胜利,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大家都知道牛顿三大定律是伽利略的。能让牛顿傲视群雄的其实就是他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对引力的解释是引力来自于神秘,他的理论没有一个字提及引力是如何形成的。一个对引力形成机制连一知半解程度都不到的人怎么有资格给出一个公式来计算宇宙万物间引力的呢?



当然,崇拜可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去崇拜他,把他当成神,这个问题于是就解决了。“无知的怀疑者们,一个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可以为宇宙制定法则的人,难道连一个小小的引力计算公式都无法给出吗?”




上面的第一个公式是向心加速度公式,由上面的推导可知,加速度和间距的平方成反比。开普勒第三定律其实已经给出我们所希望的内容。地面上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人造地球卫星所受地球的引力、行星所受太阳的引力,都可以由这个公式给出,我们根本就不需要一个万有的引力公式出来解决问题。


牛顿同时代的那些天才世纪的科学家集体性反对万有引力定律,而后黑格尔说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开普勒第三定律,马克思坚决反对唯引力论,恩格斯说牛顿是归纳法的驴子,一个剽窃者和破坏者。


牛顿确实在引力理论方面做了一点原创性的工作。他给了一个假设,他说地面上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我们可以使用同一个五个字母的公式来计算,并且还可以共享同一个引力常数。


地面上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可以计算出来,这个开普勒第三定律可没有提及。地面上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应该不是固定值,间距一定,把这两个物体放在大山旁,放在平原上,它们之间的引力应该会发生变化。万有引力定律触犯了以太引力理论最本质的核心。于是以太引力理论者群起而攻之。


反以太理论者有个法宝,那就是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他们其实已经胜算在握,因为他们有数学这个武器。在这群人手里,数学已经成了他们圆谎的工具。他们的任何理论,只要胡乱编造一套系统化的数学方法,得出有用的结论,然后再假以时日,就没有人敢质疑了。


哈雷彗星已经连续几次76年回归一次了,哈雷先生使用数学再一次成功预测出它回归的年份。万有引力定律首战告捷。海王星的发现使万有引力定律的最终无可质疑地登上了宝座。海王星就在黄道上那狭窄的区域内,伽利略就曾观测过它。随着望远镜技术的发展,想不发现海王星都难。一连串的胜利,万有引力定律终于不可动摇了。


反以太理论者个个都是谙识战术的战术家,他们根本就没打算说服以太论者接受自己的理论。他们对科学发展的规律掌握得更透彻,他们知道人都会生老病死,而年轻一代会在比较中选择理论。


终于,一个被称为富翁中最有学问的人出手了。卡文迪许打出了令所有以太论者永远难忘的一招。他用一杆秤加四个铅球称出了地球的质量。


一切都安静了,不会再有悬念了,关于引力的战争已经结束了。在过去的二百多年里,科学界使用卡文迪许的结论,通过地球质量求出了地球的平均密度(每立方米5.5吨左右),我们知道地表岩石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米2.7吨左右。借助这两个密度,加上地震波方面的信息,人类已经将地球的结构研究个通透。使用卡文迪许的实验,天体力学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人类计算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已经达到很精确的程度。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得知,木星和土星对地球的引力极小,最多就是月球对地球引力的一百分之一。它们对地球的影响接近于零。《史记》中所说的土木会合象征饥饿和内乱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司马迁生于两千多年前,那时人类还处于蒙昧的状态,犯这样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


以太引力理论是没有前途的理论。它是无法帮助人类准确算出地球质量的,不知道质量,对于星体间的引力就更无从下手了。发展到今天,以太引力理论连给万有引力定律提鞋的资格都没有了。


反以太理论可以告诉我们一切,以太理论对一切似乎都茫茫然。年轻一代想都不用想就会选择前者。


地震的隆隆声和伤者的呻吟声在反以太论者的耳中显得格外动听。听,那是大自然和人类为我们唱响的赞歌。


反以太论者顶着四个铅球和一杆秤,正在到处招摇。但他们表现得却很谦逊,面对人们的称赞,他们向周遭频频鞠躬。他们上身穿着昂贵的西装,下面却是一条开裆裤。当穿开裆裤被定义为美的时候,没穿开裆裤的人就只能是笑柄了。


万有引力定律荣登至尊,引力常数的地位也就牢不可破了,下面是光速不变的表演时间。


前面提到的两朵乌云,第一个就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这个实验原理很简单,但现在几乎没人可以看懂了。因为人们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实验。在以太不存在和光速不变的前提下,是研究不出任何结果的。我们还是要回到一百多年前,在当时对光的认知条件下来看待这个实验。这个实验其实很好解释,我也看到过其它人对这个实验做过类似的解释。





人类对波的认识,先是来自水波,后来是声波。现在由于超声波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波的认识更加深入了。超声波技术告诉我们,如果频率够高,超声波是不随介质运动而改变方向的。这个解释合情合理,而且也可以很容易在实验中做出来。由此我们可知,右图中的光线,也应该不会受到以太运动的影响而改变方向。光线的方向不发生改变,上面镜子上的反射位置就不会从B变到B’。因此下面的干涉条纹也不会发生移动。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根本就不能否定以太,我们更不能由此得到真空中光速不变的结论。真空中光速不变的关键点是,不管你的速度是多少,光速对你来说都是不变的。这就像有人坚持一加一等于三一样。这是对人类智慧赤裸裸的侮辱,如果有人劝我承认一加一等于三,我是绝对不会接受的。但这个人一边劝我承认一加一等于三,一边承诺送我一套别墅,我想内心深处的那个本我会认真考虑他的提议的。光速不变是相对论送给天文学界的一个大礼。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当科学开始向着宇宙宏观领域进军的时候,以太电磁理论像一座大山一样挡住了去路。以太电磁理论认为光是在以太上传输的波,这就意味着光会随着以太的密度而忽快忽慢、忽左忽右。而且我们也不知道地球相对于以太的速度变化规律,这一切使宇宙里来的光变得不可靠了。


我们人类无法到太阳系外的其它天体上去进行实地观测,而宇宙里来的光是不可靠的,这可难坏了天文学界。飞出太阳系在短时间内还是不可能的,看来只有向光波不可靠理论动手了。从这时起,以太电磁理论的悲剧命运就已经注定了。不管你的速度是多少,真空中的光速对你来说都是不变的,这是突破险阻的唯一途径。


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不久,有人对天文学家爱丁顿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个人懂相对论。爱丁顿想了半天后问,第三个人是谁?一九一九年,爱丁顿通过对日全食过程中星体位置改变的观测,证明了相对论是正确的。这次观测成了相对论历史上重大的事件,相对论思想像瘟疫一样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爱丁顿的观测后来被证明有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观测结果也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日全食期间重力异常现象。日全食期间,日全食发生地区会发生重力异常现象,海上也会起大潮,而相应地区的空气密度也会发生变化,爱因斯坦没有把空气密度的变化考虑进去,而空气密度变化会导致光的折射率发生变化。


源于一个失败的实验,在没有几个人理解的时候,在一个错误的观测结果下,相对论得到了科学界广泛的重视。在天文学界一手导演下,物理学开始脱离科学界,从此迈入了娱乐圈。在以后的岁月里,日常获得的经验被遗弃,逻辑变成了难民。物理学成为了牛皮专家表演的舞台,只有能吹的人才可以在这个圈子里生存。


天文学界在大无畏精神的鼓舞下,继续向前迈进着。否定了以太,光就由光波变成了光子,然后假定光子不衰变,再借助哈勃定律,人类突然发现我们对宇宙似乎无所不知了。光不再是以太上传播的波了,但频率的概念还是要留下。于是我们只要量一下光子的频率变化,就知道发光的星体离地球有多少光年,光到地球需要多少年。光子不衰变,而越远处的星体,它的红移量就越大,于是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跃然而出。以太电磁论者已经处于为相对论提鞋的地步,从以太电磁理论出发,光波的能量是会不断减少的,因此如果星体离地球太远,因为光的红移太大,我们于是就无法观测到它。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是无法知道宇宙大小的。


最近竟有科学家提出观测到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痕迹,我原先以为,从反以太论者的脸皮厚度推算,推出这样的观测结果怎么也要再等20年。看来以太电磁论者很快连给相对论者做下贱奴仆的资格都没有了。


相对论和天文学界已经组成了互助对子,相对论为天文学家编造理论基础,天文学界甘做相对论的铁杆后台。他们抓着自己的头发不断向上提升着自己,为了全人类科学的发展,受再多的苦又何妨呢?


古巴比伦人、古中国人和古玛雅人等古老的民族早就知道通过星体位置来预测自然灾害。现代天文学家先是相信四个铅球称地球,然后相信我变光速不变,他们借着这些荒唐的假设,将古代的天文学成果早就否定得干干净净了。


在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中,光速不变的假设居功至伟。真空中的光速现在是物理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常量。现在科学界竟用光速来定义长度和时间的单位,难道他们不知道光速是用长度除以时间求得的吗?这不是一个赤裸裸的循环定义吗?


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乡间别墅,反以太论者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的思辨能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大量的勇士,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民族的前途、为了优等民族的统治可以遍布全球,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别国的领土。为了亲人的安危、为了祖国不遭蹂躏、为了人间的正义,更多的战士奔向了战场。两场世界大战,必将万古流芳。


在科学上,人类的思辨能力也达到了极致。卡文迪许那潜伏了100多年的实验结果,终于被科学界全面接受;密立根用两个金属板称出了电子的质量并测出了普朗克常数,从而打开了量子物理的大门;空间也变得可以弯曲了;而每个原子都是一个小太阳系的思想也开始占据了统治地位。


量子物理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重归以太理论,可是以太已经被相对论否定了。生在20世纪,是量子物理的幸运,和相对论同处一世,是量子物理的不幸。其实并不是人们健忘,否定了以太引力理论后,18世纪确实找不到一位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20世纪的状况大概也差不多,否定了以太电磁理论后,不知道这个世纪有谁可以被后人记住。卢瑟福发现了原子的有核结构,他大概会被记住吧。


在科学史上,20世纪之前所有的错误加在一起可能都没有量子物理所犯的错误多。


量子物理最主要错误是哥本哈根学派所宣扬的微观领域的研究应该抛弃日常获得的经验。这个错误是致命的,人类的逻辑能力来源于日常获得的经验,人类只有参加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实践,才有机会在实证纠错中形成强大的逻辑能力。不依靠日常获得的经验,不依靠由此而形成的逻辑能力,物理学研究还能依靠什么? 


目前,以量子物理为首的理论物理学担负着人类解释宇宙和自然界的任务。这些人从小学一路走来,最后博士毕业,然后进入到科研机构工作。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几乎没有系统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实践,他们甚至都没有实验物理学家那种实践的机会,而他们的理论无法得到实证。他们从概念中来,到概念中去。客观地讲,当前处于理论物理学前沿的科学家在逻辑能力上出现了问题。 


量子物理学犯的第二个主要错误是太相信数学。现在的理论物理学其实是由数学家把持的,不过他们美称自己为数学物理学家。他们的任务是建立一套数学系统,这套系统的任务是可以把所有的力的描述集中到一个理论中去,他们称之为大一统理论。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但用之不当的话,它也是一个圆谎的利器。把一吨煤装入一升的可乐瓶子里,如果对一吨煤和可乐瓶子没有清晰的概念,单从数学上推导是非常容易的,只要不断增加煤的密度就可以了,而且你还看不到一点破绽。用数学的方法推出宇宙大爆炸,这也是非常容易的。


万有引力定律的伟大之处是,即便使用数学来圆谎,对它的解释还是难以实现。相对论把空间都弄弯曲了,才勉强给出了个数学方法。弦论先是到26维的时空解释引力,重整后在11维的时空进行解释。何必呢?难道万有引力定律是老虎的尾巴,谁也摸不得吗?为何要如此迁就它呢?


数学在工程上的应用是比较成功的。原因是工程上使用的数学每一步都受到逻辑严格的控制,而且结果还有实证来检验。那种逻辑无法控制的数学,单凭推导而得到的东西,没有任何的价值。


具体来讲,量子物理在战术上也犯了几个严重的错误。


第一个是把正负电荷引入到微观领域。在微观领域,电荷的概念应该被废弃,因为根本就没有人知道电荷是什么。18世纪的时候,科学界为了解释静电力,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引入了正负电荷的概念,以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来解释静电作用力,这是无奈之举。


第二个是对电子的认知错误。19世纪下半叶,物理学界对阴极射线的性质争论了几十年。最后被汤姆逊证实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在对负电荷这个概念没有任何认识的情况下,电子就被定了性。量子物理的磨难也就由此注定了。当时人们还都认为光是以太上传输的波,因此电子是粒子的话,那它一定是从物体内的原子里发出来的。于是电子就成了原子的组成部分了。如果人们知道后来光波变成了光子,而包括电子在内的任何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他们就不会强求电子是原子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光子也被认为是粒子,可是却没有人认为光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其实不可能是原子的组成部分,它只是由原子发射出来的一种物质。这个很容易用实验来验证,在真空容器中,放置一块锌板,接上验电器。用高频紫外线照射锌板,如果电子可以源源不断地从锌板中发出,而验电器的读数不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就可以确定电子只是原子在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后来我认为电是导体内原子的有序振动,阴极射线也就是电子是空气击穿现象。2018年7月增。)


第三个是不加分析地接受密立根油滴实验的结果。由密立根实验而得到的电子质量的数量级是10的负31次方千克,微观量其实直接代表实验的精度,如果一个实验在这个精度上测出质量,那想都不用想,肯定是错误的。更何况这个实验的主要设备是两个金属板和几个油滴。这个实验的错误很容易被实验戳穿,油滴的半径是用公式推导出来的,我们可以先用高精度照相机得到油滴的半径,然后再和公式推导值对比,应该会得到结果。密立根油滴实验原理非常简单,如果存在基本电荷,那么我们可以使用大量的方法测出这个基本电荷,比如用不同种类的不易挥发的液体小滴,这些值即便同密立根实验的值不完全相同,但这些值应该符合一个正态分布。事实是,除了严格遵照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实验步骤和数学方法,再也找不出其它方法测出基本电荷。


普朗克常数是由密立根在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基础上测出来的,这个常数是不存在的。它同万有引力常数和光速常数一样,是反以太阵营为了方便计算而假设出来的。光波的量子性其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高频率的光波能量较大,光波不可能持续不断地从一个原子里发出。原子受外因激发,跳到较高能级,当回到原来能级的时候,就会发出光波。高频声波也常表现出量子性,鸡叫其实就是量子化的声波。光就是一种在以太上传输的波,而它只能以量子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不能说无法验证以太,所以就一定要否定它。难道今天的上帝粒子、11维空间、空间弯曲这些奇谈怪论就可以被证实了吗?这些可不是科幻中的题材,它们是物理学界正在严肃对待的对象。赫兹的电火花实验其实已经很好地验证了真空中以太的存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能验证以太存在,那是锦上添花,验证不了,也没有什么关系。


第四个是量子物理的质子和中子模型存在非常大的逻辑错误。如果所有的质子都是由三个夸克(两个上夸克一个下夸克)组成,这些夸克是以什么机制找到对方,并形成质子的呢?莫非宇宙之初有一个克隆质子的工厂。而且夸克们还要怀揣着更小的粒子用来交换,产生引力。


第五个是现代量子物理的实验方法有严重缺欠。现在使用加速器产生能量越来越高的粒子去撞击其它粒子来研究原子结构,这是不对的。把原子内的基本粒子撞碎,再进行研究,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实验手段已经破坏了实验对象。量子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其实不过是碎片物理学而已。


第六个是量子物理把对宇宙的解释权拱手让给了相对论。量子物理的发展历史中有一些重要的人物,他们是汤姆逊、卢瑟福、玻尔、海森堡等人。这些人对关于宇宙宏观的理论毫不关心,卢瑟福曾规定在他的实验室里不许谈论宇宙。量子物理的理论在实验室中很难得到实证,对可以得到实证的宇宙宏观领域却不予重视。这一方面导致相对论在宇宙宏观领域一家独大,另一方面导致量子物理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量子物理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的一个错误的理论。人类的技术革命掩盖了这个理论的荒谬。其实早期的量子物理确实对技术进步作出过一定的贡献,而电子云等概念也非常类似以太原子理论中以太振动的概念。如今的量子物理已经完全成为了人类技术进步的绊脚石。


量子物理被以太原子理论代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以太原子理论的核心是,原子内只有质子这一种基本粒子,中子和质子在原子核内没有任何区别。在原子、质子之间是以太的海洋。原子之间的有源共振,是原子之间引力产生的原因。原子核内质子之间的有源共振是质子之间引力的原因。


共振产生引力是自然界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在实验是中也可以很容易做出来。用两条细线吊两个圆形铜盘(乐队使用的乐器),当它们之间发生共振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们相互吸引的现象。


两个相距较近的物体,如果没有发生共振,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只能是斥力。


以太引力理论、以太电磁理论和以太原子理论统称为以太动态理论,简称为以太理论。这个理论将会和以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和量子物理为首的反以太理论进行论战,这是一场关乎人类前途的较量。


反以太理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没有任何助益,我认为科学界应该让这些理论尽快退出历史舞台。


后记:

因为担心成为整个科学界的敌人,我将这篇文章几次删除。由于以太理论和反以太理论的较量关系到无数人的生死,关系到人类的命运,我最终决定再次将这篇文章发表出来。

我个人的生死荣辱已经不再重要,是非功过将会留待后人评说。


金光年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Two e-books 两本电子书

卦爻日历

The three anxieties of human be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