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
2014年4月19日首发于新浪博客
甲骨文中的天干地支表
甲骨文中的天干地支表
如果现在去问一个中国人,问他今年在干支纪年中是哪一年,我想一百个人中能有一个回答上来就不错了。干支纪年法在中国流传数千年,直至清末,干支纪年还被广泛使用。比如戊戌变法、辛丑条约等,很多过去的重大事件都使用了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中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是由何而来的呢?古书《世本》中记载“大桡作甲子”,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
我认为甲子的创立确实同五行(五星)运行有关。在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年代越早的中国先人似乎越精通天文。他们非常清晰地知道银河中心(上图夜空中的明亮区域)、五星同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关系。他们发现每当木星处于上图中的明亮区域时,他们所处的地域发生比较重大气候变化的几率就会大增。而这种变化往往会以灾害的方式表现出来。由于木星大约每十二年会进入图中的明亮区域,久而久之,他们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十二年循环的纪年方法。如果单有十二年一次的循环,或许古人就会一直采取十二年循环纪年法,比如汉代所实行的木星纪年法和后来的十二生肖纪年法一样。地支使用的数字是十二,我认为地支的十二必定是来源于木星落入银河中心的周期。
木星的位置对远古先民的影响太深了。他们不断地观测木星的位置,他们把木星每年在天空中的位置记录下来,然后给这个区域进行命名,于是中国有了“十二星次”(大火、鹑火系)、“子丑系”等至少两套记录木星位置的黄道区域划分法,加上后来由外部传入的“摄提格”系(黄道十二宫),中国曾经同时使用三种木星在天空位置的划分法。我认为“摄提格”系是来自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摄提格”系中的木星在天空的十二个位置是“摄提格、单阕、执徐、大荒落、敦祥、协洽、活滩、作噩、淹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从这十二个名词来看,它们应该是外来语。摄提格这个词同黄道十二宫中的射手座SAGITTARIUS发音也非常相似。
屈原在他的浩然长诗《离骚》中吟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在这里屈原其实使用了一个外来语。摄提在这里不是木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在这里摄提直接指代的是木星。
上一次木星落入银河中心的年份是2008年,大家都知道这一年都发生了什么。从年初的冻雨开始,中国在这一年似乎自然灾害不断。在这一年世界经济也开始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
除了木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引起的大约十二年一个循环的周期以外,还有另一个周期也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土木会合象征着饥饿和内乱。土木会合确实会对气候造成重大的影响。在有源共振理论中,土木会合意味着“日土线”和“日木线”会合,两条能量线相加能量会变得更大,而且这两条能量线相互影响而发生扰动,地球如果同时经过这两条能量线,地球一定会受到重大的影响。土木在天空中的会合周期是大约二十年。
上一次是在2000年前后,历时大约三到四年。这期间中国北方连续三年发生大旱,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大洪水,1998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等等。2001年,发生911事件,美国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向。
土木在天空中的会合周期是二十年,但其实这个周期是由两个周期组成的,每个周期包含一次太阳、木星和土星形成一线的周期,即每个周期是十年。
土木除了在天空中会合外,土木在天空中还要对冲,即土星和木星分处于太阳的两侧,而土星、太阳、木星成180度角的时候。
木星绕太阳公转,木星对太阳是有影响的。就像月球在地球上可以形成潮水一样,木星在太阳上会形成木星潮。对于月球在地球上引起潮水的原因,现在以牛顿的解释为权威。其实牛顿的解释是不成立的。因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个根本性错误的理论。万有引力定律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地球上背着月球的那一面也会同时发生潮水。牛顿给出了一个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精确计算地球上任意两只蚂蚁之间的引力。牛顿给了我们一个特别具有诱惑力的公式,结果后世科学家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木星在太阳的另一侧形成了木星潮,在土木对冲的时候,这一侧的木星潮会对“日土线”造成重大影响。我现在的这种解释是很不准确的。当木星和土星分处太阳两侧的时候,木星、太阳、土星相互影响的机制非常复杂。我在这里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并容易理解的说明。总之,当土木对冲时,“日土线”和“日木线”会发生大扰动,而地球在这几年会受到重大影响。
在1990年前后土木对冲的时候,中国发生了由物质缺乏导致的抢购风,然后国家发生动荡,而后东欧发生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发生瓦解。
在2010年前后土木再次发生对冲的时候,世界经济再次陷入危机,伊斯兰世界发生大动荡。
我相信中国古代先民确实发现了土木运行的规律,它们找到了土木相对位置对地球影响十年一个周期的规律,并创立十天干与之对应。
除了上述地球气候十二年和十年的周期以外,地球上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周期。在上面的星空图中,如果木星、土星同时落入银河中心,这意味着“银日线”、“日木线”和“日土线”发生了重合,这是太阳系内极为重大的天象事件。这种事件的周期是大约六十年。由于土木落入银河中心六十年循环太过震撼,因此就有天文学家创立甲子干支系统与之对应。
上次土木落入银河中心的时间是1960年前后,中国大地数千万人因饥饿而死。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在三大能量线还没有完全分离的时候,地球上的两个超级大国发生激烈对峙,人类处于了核战争的边缘。就在同一时间,地球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无法相容,结果双方兵戎相见,恩仇几十年还难以化解。在1960年5月,就在地球即将经过三大能量线的时候,地球上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地震和海啸。
从1960年向前数60年,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再向前数60年,中国又发生了什么?
我为什么总是拿中国举例子呢?一个原因是我比较熟悉中国的历史,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即便是到现在对灾害的容忍度也非常低。中国人口众多,在康乾盛世之后,中国的粮食需求和粮食产出就已经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当中,即中国的人口总是会增长到粮食产出刚好够用的程度。中国缺乏一种深层机制来打破这种平衡。
中国粮食产出如果连续几年出现大的下降,中国的政治经济就会出现重大的危机。
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并没有这个问题。比如澳洲,一般连续几年的重大自然灾害对澳洲都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人们总是有办法去找到足够的食物。由于现在世界人口快速增加到70亿,处于危险边缘的国家已经越来越多了。
在中国,星象和自然灾害、星象和人事、星象和政治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明显。
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人非常崇拜大火,大火就是银河中心边上的心宿二。心宿其实就是东方苍龙七宿的龙心。商朝人毫无疑问是一个崇拜银河中心的人群。
商朝覆灭后,中国的天文学开始走了下坡路。原因是周朝人是崇拜龙的人群,周朝人所做的《周易》有很多描述龙的威力的著作,比如当中有“见龙在田”、“亢龙有悔”等论述,这里的龙就是东方苍龙七宿。商朝人崇拜的对象非常靠近银河中心。而周朝人却把对银河中心崇拜扩展至整个苍龙七宿,即周天黄道四分之一的区域,在夜空中,这个区域有时会占据半个黄道。
由于周朝人对苍龙七宿的崇拜,导致银河中心的威力被淡化了。于是银河中心逐渐退出天文学家的视野。到了汉代,五行学说的兴起,天文学家开始把五星运转作为研究的中心,而银河中心的作用被排除在外。到了汉末以后,由于天文学的论述糟粕太多,而统治者又感到星占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太大,于是逐渐有统治者开始严禁民间私演天文。终于,流传自远古时代的天文学灭亡了。而残存的一点远古天文学知识逐渐演变成了论述“皇权天授”的御用工具。
远古天文学没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民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古时代的人们可以“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什么叫“观法于地”呢?在远古时代,人们居住地的周围有葳蕤的草木,鸟虫鱼蛇到处都是,风动树摇、禽鸟齐鸣。人们观察地面和地表附近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而后再观察星象、云象,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天地之间的联动关系。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群周围的环境被改造,而人也逐渐被越来越多人造的存在包围,天地所能够提供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少了。
远古天文学没落的第三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智能的退化。同远古人类相比,现在人的大脑主要加工身边的那些人造存在,这些人造存在大都非常简单,而且缺乏普遍联系的特性。长期加工这些人造存在导致大脑机能的退化。技术具有叠加性,技术的持续叠加掩盖了人类智能的退化。技术的进步使大多数人几乎不用动脑也可生存下去,过于舒适的生活使人类大脑变得锈钝。
另外还有一点也对远古天文学的没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远古,人们居住的地域比较狭小,因此星体位置对天气的影响会表现得比较单一,这更有利于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当国家建立后,国家统治的区域开始变大,于是人们逐渐发现前人的论述似乎不对。在一个国家内,同样的星象对气候的影响在各地表现并不一样,有的地方丰收,有的地方歉收,有的地方风调雨顺,有的地方却灾害连连。因此再有人提出星象和天气之间的关联的时候,反对者就很容易找到反证来进行批驳。
再有一点是贫富差距的出现也导致了古代天文学的没落。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在氏族部落中大家物质条件都差不多,居住条件也很简陋。身着薄衣、居住陋室的氏族中有学识的人能够非常敏锐地感觉到冷暖阴晴等天气的变化,因此他们可以非常深刻地体会到星空天象和气候的关系。到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些人变得富有,这些富有的人往往也被认为是学识比较高的人,他们掌握着星空天象的解释权。当这些人住在豪宅大院中,每日里锦衣美食的时候,他们便逐渐失去了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度。
隋唐之后,中国在天文学中又出现过几个比较有名的人物,他们当中包括袁天罡、李淳风、刘伯温等人。这些人的成就虽可圈可点,但他们已经无法同远古时代的先民相比较了。
清朝灭亡之后,远古而来的天文学连阐述“皇权天授”这一唯一的用途也不存在了,再加之近现代科学天文理论的兴起,它们于是被归入了伪科学的行列。
金光年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