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2012的博文

量化物理

2010年12月12日首发于新浪博客 量化物理 Quantum Physics 的翻译是量化物理,而不是量子物理。量化物理的理论,基本都是错的。但取名叫量化物理,人们就会知道为什么错了。自然量的量化是非常困难的,但也极其重要。不对自然量进行量化,物理学根本无法发展,但进行量化,又没有这个能力。 “不量化就死,一量化就错”。 人类无法对太阳系内星体的质量进行量化,于是就“一个扭秤,称出地球”(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人类无法对电子等微观粒子进行量化,于是就“几个油滴,称出电子”(密立根油滴实验)。 自然量的量化是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工作。比如,天体之间的作用力,微观粒子的质量等。现代物理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然量的量化史。 Quantum是份额的意思,因此量化这个翻译会更好一些。先辈科学家使用Quantum这个字眼,一下就道出了物理学的发展方向。所以中文翻译不能误解这些科学家的本意。 从哥白尼算起的近现代物理学,虽然超出我们经验范围内的宏观量和微观量的量化很多都错了,但这些错误不能抹去牛顿、卡文迪许、汤姆逊、爱因斯坦、密立根等科学家的卓越贡献。不对自然量进行量化,科学只能坐困愁城,与其束手待毙,不如奋起一搏。因此说,这些科学家是真正的英雄。但是自然量的量化应该是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昨天量化错了,今天纠正过来。今天量化错了,明天再给纠正过来。 用一个扭秤,称不出地球。认识到这一点,科学界就会使用地震波等方式,仔细研究地球的结构,然后给出大概的密度分布,这样使用密度乘以体积的方法,再用数学积分,就可以得到一个粗略的结果。然后不断精进,我相信使用这种方法,将来很可能会得到一个比较精确的值。 科学就是这样,当得到一个有用的假设后,就在这个假设上面,继续创建理论。如果总想着这个假设是错的话,那是不行的。因此,大家就一起把基础的那个假设当成了真理。而且还要经常地,自觉不自觉地去捍卫这个真理。时间进入21世纪了,很多错误应该得到纠正了。我们今后再对天体质量和微观粒子质量以及作用力等自然量进行量化时,结果很可能还是错的,而且有可能错得更离谱。但我们一定不能放弃,我们要继续用数学的方法,坚定地对自然量进行量化。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取名叫量化物理,量化物理就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将来会成为真正的英雄。取量子物理这个名字,将来恐怕

引力子线,只看四巨头。

图片
2010年12月6日首发于新浪博客 引力子线,只看四巨头 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引力子线是银河中心和太阳之间、太阳和木星之间、太阳和土星之间的引力子线。也就是说,对地球影响最大的是太阳、银河中心、木星和土星四大天体。这是由它们的体积和质量决定的。 天王星和海王星距太阳较远,而且体积较小,因此对地球的影响比较小。可暂不做考虑。 金光年

2001年6月下旬台风“飞燕”和火星全球性沙尘暴

图片
2010年12月6日首发于新浪博客 2001年6月下旬台风“飞燕”和火星全球性沙尘暴 从上面的星图可以看出,2001年6月23日,地球和火星正好处于银河中心和太阳之间的引力子线上。按照本学派的理论,银河中心和太阳之间、银河中心和木星之间。太阳和木星之间的有源共振波相互影响,导致流经地球和火星的引力子能发生剧烈变动,而太阳和地球、太阳和火星之间的引力子线也有剧烈的变化。由此,导致了地球上产生了剧烈的台风活动(飞燕),而火星上产生了比较罕见的全球性沙尘暴。 “飞燕”台风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上图是“飞燕”台风把巨轮卷上了岸边。  上面两张图是2001年6月中下旬,火星上发生的全球性沙尘暴。两图为沙尘暴前和沙尘暴后的对比。 金光年

1960年智利大地震(有记录以来最大地震)引力子线图

图片
2010年12月6日首发于新浪博客 1960年智利大地震(有记录以来最大地震)引力子线图 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三条引力子线是,银河中心和太阳之间、太阳和木星之间、太阳和土星之间的引力子线。 地球在1960年5月22日到6月22日之间,穿过或接近这三条引力子线,这是100年来最大的天象事件。而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地震也发生在这段时间。 金光年

引力子线

图片
2010年12月5日首发于新浪博客 引力子线 图一:太阳和行星之间存在引力子线 图二:太阳系内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是太阳、银河中心、木星、土星、月球 图三:1960年9.5级智利大地震时的引力子线图。 我们学派发现,太阳系存在3条大型引力子线,它们分别是银河中心、太阳之间,太阳、木星之间,太阳、土星之间的引力子线。地球上大多数自然灾害都和这三条引力子线有关。 从图二中可以看出,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体积比木星和土星小很多,而且离地球也较远,因此,我们学派认为,它们对地球的影响相对较小。 图二显示,1960年五月末到六月末,地球经过(侧面经过)三大引力子线。在这段时间内,地球上接连发生了超过7级的大地震,其中包括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地震。同时,海啸、火山爆发也给人类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我们学派到目前共找到20个以上的证据,这些证据表明,引力子线是存在的,而且它们是地球自然灾害的主因。 我们会陆续以图文的形式,把引力子线存在的证据,发表出来。 目前有笛卡尔、惠更斯、莱布尼茨的引力理论以及量子物理的引力理论,支持引力子(或类似物质)的存在。 金光年

往事如烟

2010年11月23日首发于新浪博客 往事如烟 经过四年美好而难忘的大学生活后,我一九九四年从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毕业。步入社会后,历经了几年的人生坎坷,于是又萌生重新回头做学问的念头。 我九八年独自复习,考过一次研,没能考上。后来在一家生产汽车部件的日企任电脑课课长时,日本总经理出资,让我在大连理工大学读硕士,课程都是脱产读得,有时脱不了产,就只能拖到下次再考。而且和正常研究生一起考试,获得的也是正式的硕士学位,而不是同等学力学位。可能天生驽钝,再加上杨元生老师出手比较重,他的算法课上了两年才过。期间还额外上了一位数学老师的课,她说她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过论文,还教我们当中的技巧。在微小域内如何以最佳算法找出奇点,是当前数学界的前沿问题,我感到我领悟的还可以,后来没复习就通过了考试。读研究生时,还对大规模矩阵方程的算法专门学过,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我研究生学的是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是网络路由。除了毕业论文外,我没有写过相关的论文,只是抱着网络路由领域世界第一的梦想,没日没夜地学了几年。其间我获得了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资格和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资格,是真才实学的那种,不是靠背题过的。 在学路由知识的后期,我感到自己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于是想写一本书,但感到这本书里几乎没有数学,没有文字,全是树图,恐怕会被人笑话,后来也就算了。如果那本书能问世的话,名字可能是,大规模网路动态变化下的路径收敛问题。 几年前,我想把网络技术的资格证书更新一下,于是去考场参加考试。在那里,我看到前面那位进去二十分钟,拿了个接近满分的成绩出来。看来澳洲也有作弊的,像我这样的到哪都没希望了。想到网络理论天下第一又能如何,再加上总是听到一曲悲歌在我职业生涯的终点响起,于是慨叹一声,离开了这条路。这是一段难以回首的往事,一个人为了一件事付出了所有,却得到零的回报。可怜我的太太,为了支持我的尝试而辛苦持家,人还未老,白发已生。 近十年来,我有时对自己说,如果一切能重来的话,我会到世界最好的大学,去读理论物理专业。我渐渐认识到,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学科。有一次,我突然想到宇宙本原的问题,如果我抛弃所有的主观想法,宇宙到底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能量海,地球、人、山没有区

一种反重力飞船的实现方法

2010年11月20日首发于新浪博客 一种反重力飞船的实现方法 电磁爆发现象中使用的设备其实和发电机很类似,中间是转子,外围是定子。研究人员发现,使用一定结构的转子和定子,定子上带有一定的电荷,当转子的速度接近或达到临界速度时,会发生电磁爆发现象,就是电场和磁场的强度都极大地增强,这种增长在理论上没有上限(但受到绝缘、电压击穿等材料方面的限制)。          我认为这种电磁爆发现象实际是电场、磁场和引力场共同爆发形成的。当发生电磁爆发现象时,能量的提供者是地球。 在电磁爆发现象中,磁力和重力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磁力的增长速度要远快于重力的增长速度。我们实际要使飞船和地球之间的引力有所增加,然后我们依靠增长更快的磁力来推动飞船飞行。 我们需要在转子和定子的上方安放一个由电力驱动的磁铁(电力来源于电磁爆发产生的电能),这块电磁铁的极性要和电磁爆发产生磁场的极性方向相反。当转子达到一定速率时,上面电磁铁的磁场和下面电磁爆发产生的磁场同性相斥,由此产生了推动飞船向上飞行的力量。 有人可能要问,在这种情况下,飞船的飞行会不会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呢 ? 我认为不会,因为飞船向上飞行的能量来自于电磁爆发,电磁爆发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飞船其实是使用地球内部的能量在飞行。 金光年

一缕星光

2010年11月14日首发于新浪博客 一缕星光 相对论的产生源于迈克尔逊-莫雷的光束干涉实验。由高频超声波的性质(高频超声波不随空气的流动而改变方向)可知,光并不会随着以太的运动而改变方向,因此,迈克尔逊-莫雷的实验不能给我们任何的结论。 但相对论的支持者目前底气很足。在刚诞生时,它可不是这个样子,100年前,相对论是紧紧依靠在迈-莫实验上的。 相对论现在不需要任何实验基础了。因为它掌握了人性的弱点,摸清了人类的底牌。 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夜空中的一缕星光。 人类千百万年来仰望着浩瀚的星空,人类太想知道星空里的奥秘了。 在20世纪初,当物理学界真正开始着手研究深层星空时,它必须先解决一个问题。当一缕星光透过天文望远镜落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时,这缕星光到底可不可靠。 我们必须要假定这缕星光可靠,才能开始研究它。要假定这缕星光可靠,一定要有两个假设。一个是光速不变。光速如果随着介质密度的变化而忽快忽慢的话,落入我们眼中的光线就失去了意义,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它在传播的路径上,速度是怎么变化的,于是我们就无法知道它们来自多远的星体。 第二个假设是,光波频率的变化和距离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因为在宇宙远距离上,光的频率几乎是我们唯一可以研究的东西。 然后,天文学家开始把当时的理论排起来,按这两个标准去筛选。相对论第一个被选中,而且完全符合标准,光速不变的结论,是有悖常识的,如果没有一个怪异的理论相配合,这个假设无法被人类接受。哈勃定律第二个被选中,星体退行造成的红移(一种频移)和距离成正比,完全符合标准。 那些剩下的没有被选中的理论该怎么办呢? “那些无法满足人类好奇心和虚荣的理论,是没有资格被考虑的”。 相对论不需要任何的实验基础,它的存在已经成为人类自信心的一部分。任何人再质疑它时,它只需要拿出一个问题即可。 接受我,你们人类就是宇宙中无所不知的人类,你们现在甚至已经知道宇宙有多大,宇宙存在了多久。 不接受我,落入你们视网膜上的星光就不再可靠了。你们人类甚至都不知道离你们最近的其它恒星离你们有多远。人类对宇宙一无所知。 是做对宇宙无所不知的人类还是做对宇宙一无所知的人类,你们人类自己选吧。 宇宙是个本然世界,它不会配合我们人类的理论而发生改变。人类要鼓起

地球中空

图片
2011年1月31日首发于新浪博客 地球中空 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请大家先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当有人拿出一个扭秤,告诉你他可以用这个扭秤称出地球,你是否可以相信他? 地上有个不明物体,我们如何才能在不损坏它的前提下研究它是什么呢?一般而言我们要先掂量掂量它有多重,然后看看表面物质是什么,最后再用小锤敲一敲,听一听。研究地球的结构其实也是使用了类似的方法。 为什么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会有一个非常严格的 3 : 3 : 2 的比例? 为什么地震波从南向北传输比从东向西传输快大约百分之三? 图片来源:埃及古文物 上图 源自古埃及木乃伊棺板上的绘图,它代表了古埃及人心中的一种天地模型。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富有诗意的天地模型。 在人类的历史上天地模型已经发生了多次变化,最近的一次是地心说被日心说取代。天地模型的转换往往会对人类思维造成极为强烈的震撼。科学发展到二十一世纪,是不是我们已经找到了天地的真实模型,我们不用再为这件事费神劳心了呢? 我认为人类正站在一个重大发现的门槛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震撼在不久的将来会轰然而至,这个发现将会给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 人类是好奇心很强的生物,我们太想了解地下的奥秘了,如果有百分之一的希望能让人类了解地下到底有什么,人类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实现它。在五、六百年前,在知道地球有个球形结构后,人类便开始走上解决这个难题的艰巨征程。要想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需要两个前提,第一是算出地球的质量,第二是假设地球是实心的。这两点其实是一点,即我们必须首先知道地球的平均密度,然后才能够开始去研究它。知道了平均密度,就能够设计地球的密度模型,然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模型,再加上地震波方面的信息来研究地球结构了。 由地球质量除以地球体积来计算平均密度是可以理解的,但地球为什么必须是实心的呢? 如果地球是中空的,而我们又无法知道中空部分的体积,那么我们还是不知道地球的平均密度(除去中空部分)。 科学界由地球质量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大约是每立方米五点五吨,而我们知道地表岩石密度是每立方米二点七吨左右。由此看来,地球实心这个假设不仅顺理成章,而且简直还有点颠扑不破了,地球不仅是实心的,而且越往下去密度越大。 地球质量和地球实心这两点是地球物理学科必须承认和遵循的铁

以太理论向常数物理学宣战的战斗檄文

图片
2011年7月30日首发于新浪博客 以太理论向常数物理学宣战的战斗檄文    这是科学和玄学之间的较量,是以太理论阵营和常数物理学(反以太理论)阵营之间的总决战。 以太阵营的英雄包括笛卡尔、惠更斯、虎克、莱布尼茨、法拉第、赫兹、麦克斯韦、尼古拉 · 特斯拉等。   常数物理学阵营的英雄包括牛顿、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等。 以太理论包括17世纪以太引力理论、19世纪以太电磁理论、有源共振理论等。在19世纪,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报、电灯、交流电远距离传输等等建立在以太理论上的伟大发明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它们还使人类科技在20世纪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如果以太理论是错的,这些为什么会发生? 常数物理学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量子物理等。 这是一场持续近400年的较量,它的结果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扭秤称出地球的万有引力定律、我变光速不变的相对论、以太不存在但却充满了上帝粒子的量子物理、宇宙之初比原子还小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十维时空解释引力的弦理论,等等。以太阵营的同盟者们,只有将这些伪科学赶走,科学才能重归正途。 我将下面这篇“物理学三大常数”作为以太理论向常数物理学宣战的战斗檄文。 物理学三大常数 万有引力常数、光速和普朗克常数被认为是物理学三大常数。当然还有其它的提法,但这些不影响讨论。  记得20世纪上半叶,当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取代以太电磁理论的时候,有一位科学家无法理解新的理论,他气愤地说,我为什么不早5年死掉,却让我活着看到物理学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其实正如普朗克所说的那样,相对论者和量子物理学者并没有说服以太电磁论者,只是这些以太电磁论者无法抵御岁月的侵蚀,伴随着他们的离去,年轻一代选择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而已。 以太引力理论兴起于17世纪,从18世纪初开始衰落。以太电磁理论兴起于19世纪初,然后再度衰落于20世纪初期。在近代科学史上,以太理论和反以太理论每100年都会发生一次更替。现在是21世纪初了,从时间上算以太理论该回来了。除了以太理论有100年一回归的规律外,以太理论还伴有一个现象,那就是每当科学家和以太理论站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显得神采奕奕、精神十足。以太引力理论由笛卡尔提出,在经过惠更斯和莱布尼茨发展后,这个理论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莱布尼茨的科学和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