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20的博文

对于宇宙的来源问题,中国两个重要的古书《易经》和《道德经》有过说明。《易经 系词》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两本古书所持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宇宙源于“一”。可这个“一”是什么呢? “一”其实就是充满宇宙的媒介,即以太媒介。我们人类所有可以感知的存在,比如星系、星体、原子、光、声音、时间、空间等等,它们都是由这个“一”而来。 以太媒介充满着宇宙,它是不断运动的。有的地方比较安静,有的地方如同大风,有的地方会形成湍流。 由于熵增的原因,以太媒介的运动在不断加剧。不知过了多久,在一个以太湍流中,一个球状物体因为以太共振的原因而诞生了,它虽然转瞬即逝,但它标志着第一个有形的存在形成了。 不知过了多少万亿年,随着熵持续增加,那些有形的物质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终于,一个可以长时间存在的有形实体在以太湍流中出现了,它具有中空的结构,它就是我们所说的质子。 随着熵的继续增加,越来越多的质子诞生了,它们积聚在一起形成了恒星,恒星里的物质剧烈振动,这些振动通过以太媒介向外散发形成了球形的引力辐射区,这使恒星可以吸引辐射范围内的较小物体,于是恒星系就诞生了。恒星系联合在一起而形成了大星系。 在巨大星体的内部,单个质子由于剧烈运动和被挤压效果,逐渐聚合在一起而形成了多质子原子(核),这些各具性质的原子成为了组成世间万物的基石。 恒星系随着能量的耗散会不断衰老,恒星也在不断变大。变老变大的恒星大部分都会回到大星系的中心被分解,分解后的物质会重新形成质子,然后新生质子生成新的恒星。 在恒星系中,围绕着中心恒星公转的较小星体被称为行星,绕着行星运转的星体被称为卫星。体积较大的行星和卫星都具有中空的结构,它们具有内外两个表面。 不知过了多少亿年,在某些行星和卫星的表面逐渐诞生了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以进行内外物质交换,它们还可以繁衍后代。我们的宇宙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又不知过了多少亿年,生命形态变得越来越复杂。终于有一天,具有复杂思维能力的智能生命出现了。 智能生命通过感知周围物体的位置关系而产生了空间的概念。智能生命通过感知周围物体状态延续性和位置延续性而产生了时间的概念。 到了这时,当初的那个“一”就演化成了我们现在所能感知的宇宙万物。 金光年 ...

间冰期

图片
图片来自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features/CarbonCycle/page4.php 本图显示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同南极气温的对应关系 目前地球正处于一个间冰期当中。对于间冰期形成的原因,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决定地球气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其实也是当今科学界的共识。因为通过对历史上气温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测定,科学界发现每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时候,大气温度就会随着升高。目前科学界认为二氧化碳会阻挡电磁波长波的扩散,由此会使热不容易从地球上散发出去,于是大气就会被加热。我认为二氧化碳含量和大气温度的关系应该是由另一个原因造成的。 一 地球生物是碳基生物,由于阳光和水的供应是非常充足的,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决定着地球生物圈的状况。抛开人类因素,只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提高,地球上的生物就会得到发展。 二 地球生物圈会对二氧化碳进行单向固化。我们长期观察一处草坪就会发现草坪下土层的厚度会逐年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很快。这些增加的土层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被固化的植物根茎叶。地表植物会大量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到很低时,不管阳光和水的供应有多充足,地表植物都会大面积减少。 三 地球生物圈对大气温度具有调节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能,然后通过呼吸作用缓释能量。生物圈中的生物会影响大气,使之朝着更有利于生物圈生物的方向改变,这个方向就是更温暖、更湿润,从温度上说,这个生物喜欢的地球平均温度是20摄氏度左右。当生物圈壮大时,它调节大气的能力就会增强。 综合上述三点,地球大气的温度随着生物圈生物的整体状况而涨落,而生物圈生物的整体状况随着二氧化碳含量而涨落。于是最终就表现在地球大气的温度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涨落而涨落。 由于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单向固化作用,地球的气候以冰期为主要特点。但二氧化碳会不断补充进地球大气。这些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火山爆发、地下碳酸盐缓释以及宇宙空间等,但补充量比较小。在漫长的冰期时,二氧化碳固化量较小,因而二氧化碳在土壤、冰川等处会进行长期的积淀,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地球就又会迎来一个间冰期。同冰期相比,间冰期是非常短暂的。我们人类就是在一个昙花一现的间冰期内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从二氧化碳的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