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于宇宙的来源问题,中国两个重要的古书《易经》和《道德经》有过说明。《易经 系词》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两本古书所持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宇宙源于“一”。可这个“一”是什么呢? “一”其实就是充满宇宙的媒介,即以太媒介。我们人类所有可以感知的存在,比如星系、星体、原子、光、声音、时间、空间等等,它们都是由这个“一”而来。 以太媒介充满着宇宙,它是不断运动的。有的地方比较安静,有的地方如同大风,有的地方会形成湍流。 由于熵增的原因,以太媒介的运动在不断加剧。不知过了多久,在一个以太湍流中,一个球状物体因为以太共振的原因而诞生了,它虽然转瞬即逝,但它标志着第一个有形的存在形成了。 不知过了多少万亿年,随着熵持续增加,那些有形的物质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终于,一个可以长时间存在的有形实体在以太湍流中出现了,它具有中空的结构,它就是我们所说的质子。 随着熵的继续增加,越来越多的质子诞生了,它们积聚在一起形成了恒星,恒星里的物质剧烈振动,这些振动通过以太媒介向外散发形成了球形的引力辐射区,这使恒星可以吸引辐射范围内的较小物体,于是恒星系就诞生了。恒星系联合在一起而形成了大星系。 在巨大星体的内部,单个质子由于剧烈运动和被挤压效果,逐渐聚合在一起而形成了多质子原子(核),这些各具性质的原子成为了组成世间万物的基石。 恒星系随着能量的耗散会不断衰老,恒星也在不断变大。变老变大的恒星大部分都会回到大星系的中心被分解,分解后的物质会重新形成质子,然后新生质子生成新的恒星。 在恒星系中,围绕着中心恒星公转的较小星体被称为行星,绕着行星运转的星体被称为卫星。体积较大的行星和卫星都具有中空的结构,它们具有内外两个表面。 不知过了多少亿年,在某些行星和卫星的表面逐渐诞生了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以进行内外物质交换,它们还可以繁衍后代。我们的宇宙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又不知过了多少亿年,生命形态变得越来越复杂。终于有一天,具有复杂思维能力的智能生命出现了。 智能生命通过感知周围物体的位置关系而产生了空间的概念。智能生命通过感知周围物体状态延续性和位置延续性而产生了时间的概念。 到了这时,当初的那个“一”就演化成了我们现在所能感知的宇宙万物。 金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