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13的博文

科学300年与有源共振理论简介

2011年1月3日首发于新浪博客2019年重发在google blogger时做了较大的更改。更改主要在原子核内质子相互吸引机制方面 科学300年与有源共振理论简介 科学界认为自然界存在四种基本的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量子物理学家认为,后三种力是通过交换虚光子来联系的,万有引力是通过交换引力子来联系的。由此我认为量子物理属于引力的物质联系派。 目前,科学界还存在引力的非物质联系派,当中的主要代表是相对论。支持相对论的科学家认为,引力的产生源于空间的弯曲。 艾萨克牛顿先生所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其实不是一个引力理论。这个定律只是试图给出一个引力的计算方法,它并没有对引力产生的原因给出解释。 在科学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引力产生原因的科学家是勒内·笛卡儿。它的理论后来被惠更斯、胡克和莱布尼茨等人发展。笛卡尔、惠更斯、胡克和莱布尼茨的引力理论非常相似,因此,我把它们并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也属于引力的物质联系派。上述的四个科学家都认为以太是传递引力的媒介。 有源共振理论也是属于引力的物质联系派,而且也认为以太是传递引力的媒介。有源共振理论在引力机制的解释上同胡克提出的引力理论非常接近。 以太到如今已经经历过两起两落,命运实在多桀。具有力学性质的以太最先是由笛卡尔提出来的,他用以太涡旋来解释引力的产生机制。由于这种引力产生机制非常容易被理解,因此,很快就成为了科学界主导的引力理论。在1687年,艾萨克牛顿先生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科学界的质疑之声铺天盖地。大家纷纷要求牛顿先生,请他解释万有的引力是如何而来的?牛顿先生用引力的神秘性将这些质疑推了回去。 万有引力定律只是一个引力的计算公式,但它在实际中却被当成了一个引力理论。这个理论同媒介作用机制(Action through medium)理论进行了长期的争辩。最后以万有引力定律胜利而告终。 近代科技的发展,已经使人类的文明达到了空间繁荣的水平。这当中,数学在物理学和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居功至伟。从某种意义上说,万有引力定律的胜利其实是数学的胜利。不管一个科学理论如何地符合逻辑,没有数学参与的科学理论,是没有前途的。 笛卡尔一派没有对以太涡旋理论进行有效的数学化描述,这是它失败的根本原因。万有引力定律其实不是一个很严谨的数学描述方法。在这个理论中,两个物体之间...

银河长棒

图片
2011年2月12日首发于新浪博客 银河长棒 我们知道人体是有物质循环的。细胞内的物质不断进行更新,我们才能活得健康、长久。银河系也是如此,它只有通过一种非常有效的物质循环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近几年来,科学界已经确认我们的银河系具有长棒结构,上图是我们目前认知的银河系结构图。在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长达2.7万光年的星棒。这个星棒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的内部基本都是又大又老的红巨星。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银河长棒内会聚集这么多老年的恒星呢?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大致有两个。第一个是这些红巨星是在银河长棒内自生自长的。第二个是它们是从别处来的。 对于第一个答案,我认为不大可能。因为如果它们是在银河长棒内自生自长的话,银河长棒内应该有各个年龄段的恒星。另外长棒内恒星会因为引力作用而向中心塌陷,因此红巨星没有时间在长棒内形成。所以最大的可能性还是第二种,即这些红巨星是从别处来的。 那么这些红巨星是从哪里来的呢?仔细观察银河系的结构图,我们会发现这些红巨星应该是在银河长棒和旋臂的连接处被引力吸入银河长棒的。当它们被吸入银河长棒后会有什么样的运动呢?它们既然被引力吸入了银河长棒,这个引力在银河长棒内也不会消失,这个引力会把红巨星一直吸引到银河中心。 现在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银河中心是什么?我认为银河中心很可能具有这样的性质,它的内部温度极高。它就像一个处理厂一样处理着被长棒输送到银河中心的红巨星。有源共振理论中有一些相关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些现象。我在这里只是简要地阐述一下过程。红巨星在银河中心被拉成了极为细长的细条状,然后它被分割成细小的部分,红巨星的基本粒子(质子)被分解,然后质子由以太物质强烈共振而重新生成。这些新生质子以细小尘埃的形式逃逸出了银河中心,它们在银河的外围区域不断聚集。这些新生质子最终会形成新的恒星。(有源共振理论中,物体内只有一种基本粒子,即质子。中子在原子核内和质子没有任何区别。电子不是原子的组成部分,它是由原子发出的一种能量。) 我们银河系内有大量的尘埃物质,这些物质遮挡住了银河中的大部分恒星,连银河中心那璀璨的光辉也基本被挡住。这些灰尘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是不是从银河中心逃逸出来的物质呢? ...